文化部指導贊助「景—郭英聲、葉子奇、陳建榮三人聯展」,為紐文中心繼2009年與位居紐約市雀爾喜地區之天理文化中心合作後,第二度合作辦理攝影家郭英聲、油畫家葉子奇、壓克力畫創作者家陳建榮之聯展,透過三位藝術家各自不同探索、創作的生命經驗,以及風格迥異的表達方式與藝術手法,呈現出藝術家們從各自視角觀看日常生活中尋常「風景」所顯露出的獨特性,不僅為探究藝術家們心靈內在的風景為何,更將成為當代藝術的討論平台,以探討超越了時空、世代、地域隔閡的風景畫所涵具的當代意義。
1950年出生的郭英聲, 19歲即開始從事專業攝影,1975年前往巴黎第八大學攻讀攝影,直至1992年返台定居,期間並在巴黎從事商業攝影以及藝術創作,1979年巴黎的Galerie Crèatis代理製作限定版簽名作品,1981年受到Zoom攝影雜誌以七幅全頁報導,作品受到矚目並被國際重要機構收藏,包括巴黎國家圖書館、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、法國文化部、東京佳能公司(Canon International Co.)等等。此次展出「記憶中的風景」(The Vistas of My Memory)系列16幅作品,是郭英聲的法國前妻於2002年在巴黎整理舊居時發現的一批底片並寄回台灣給郭英聲,這些失而復得的早期黑白攝影,所記錄下的瞬間,是不同時間與景物的切片,透漏出藝術家內心深處隱含的私密風景。儘管拍攝時間陸陸續續從1980至1992,拍攝地點從居住的法國巴黎,旅行至英國、西班牙、諾曼地,遠至東方的日本,所呈現的影像,卻有著極為一致性的"表情",瀰漫著冷冽憂鬱、迷霧般的詩意。對郭英聲而言,攝影是他向世界展現自己,哀悼過去,並進而面對自我、處理內心焦慮的方式。凝視郭英聲的照片,像是在閱讀藝術家的生命歷程,代表的是郭英聲的過去、情感與鄉愁。
攝影所謂的決定性瞬間,第一眼邂逅的永恆美感,也凝結在葉子奇的風景繪畫上。1957年出生於花蓮玉里鎮,1981年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,1987年偕同妻子赴美,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(Brooklyn College, CUNY)藝術研究所並取得碩士學位。旅居紐約19年後,於2006年舉家返回故鄉花蓮定居,葉子奇在紐約這段時期奠定了獨特的繪畫風格。「景」展出的四幅風景畫皆是葉子奇返鄉之後完成的作品,「樹的追想˙台南」、「山在花蓮˙太魯閣」及「紗帽山」,畫中的大榕樹及山林沉穩莊重的矗立在畫面裡,像是為樹與山林塑像般,濃密飽滿、幾乎佔據整面畫布,因陽光的照射與畫面中隱約透出的微霧,使樹葉呈現陰暗明亮的對比與不同層次的綠意,一股氣韻自然形成。「颱風前的海」,是暴風雨降臨前的海景,畫面遠方瀰漫著霧氣,墨綠色的浪潮一波推進一波,靜態的畫布呈現出磅礡流動、蓄勢待發的氣勢。風景對葉子其而言是「室外的靜物」,不論是畫山、畫海或畫樹,構圖一貫的簡約古典、清晰有力,絕不是單純地自然的再現,其背後是堅定信仰之下對自然與造物者的崇高敬畏。